遥遥栉漓

双鬓已随霜雪改,思君犹自不成眠。

战狼,是一种情怀

  

突发奇想,想聊聊《战狼Ⅱ》。看完电影之后静了两天,和友人们交流了一下。

以下:

电影艺术涉及很多方面,视觉特效、音效、配乐、服装、摄影、剪辑等等等等,专业且宽泛。对于电影的评价,实在不够专业,挪用稍熟悉些却同样不精的文学作品评判标准加以分析。

首先,情节设定

《战狼Ⅱ》的情节设定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情节的复杂化在于政治因素的参与,撇去政治因素后,以感情线衡量,故事是这样的:

(来自友人a的精辟总结)

一个青年退伍特种兵为了给爱人报仇去非洲,遇到了恐怖组织袭击,正义感使命感炸裂,救下众人,发现恐怖组织头目就是杀妻仇人,最后展开殊死搏斗。

将这个故事单纯简单化之后,看着有些苍白,剧情没有太大的转折,波折感不强,巧合贯穿,但就剧本而言,总体并没有特别瑕疵,可以接受,并不狗血。

接下来,说说人物

我没看过《战狼Ⅰ》,看文字预告的时候我满脑子夏明朗苏苏痞痞的笑(《麒麟》的小攻,这部小说涉嫌抄袭,但这个人物确实有点帅,印象深刻),脑海中刮过一阵李云龙赵刚楚云飞等一众形象,硬汉战争血性军人特种兵等一排弹幕飘过。

冷锋这个角色设定不错,有血有肉,铁汉柔情,唯一不足就是太神了。某种程度上,他不像军人,而像是神人,失了一些真实肉感。《湄公河行动》与《战狼Ⅱ》的主题有一定的共通性,相较之下《湄公河》人物设定更为圆满,张涵予饰演队长,其他成员的表现都非常出彩,缉毒犬也成为一大亮点。《湄公河》的人物塑造指向主题是面状的,个人爱国心向集体的爱国情过渡非常自然,更具感染力,但观影愉快指数就不那么高了,有点揪心。《战狼Ⅱ》有些个人主义倾向,这也没什么不好,以主角为线索的片子很多,佳片不少,但其中存在一个人称的转换问题,一个是上帝视角,另一个是人物视角转换,第二个比较难以展现,处理不好会难以理解。《战狼Ⅱ》的上帝视角不多,镜头聚焦于冷锋的视角,也有对于环境――特别是社会背景――的细节展现,一个无助的眼神、一双颤抖的手,都很好地与主题契合。但热血的定位局限了深度,细节仍有些粗犷。

电影不比小说,存在于人的想象中,这就涉及到一个选角儿的问题。吴京演绎的冷锋没话说,杠杠的!!!硬且不油腻,年岁适宜,想不出更好的人选。张翰也不错,虽然他一出场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浮现出塘主的微笑。对于陆桥山,除了夸帅帅帅还有其他的吗?(无脑吹上线)对于小鲜肉片酬贵的问题,呵呵,呵呵呵。

《战狼Ⅱ》的三观非常正,主题明确,展现得体明了,没有跑偏。虽然也看到吐槽恐怖组织头目设定很歪的,但终究与大主题的呈现关联甚少,于此不作深究。

不与爱恨情仇、空虚大义过度纠缠的爱国片出彩的少之又少,我最近看的一部是《铁道飞虎》,王凯的颜和成龙大哥的拳脚也无法更改它是超级烂片的事实。《战狼Ⅱ》像一部精彩的考场作文,生怕监考老师判自己跑题,拼命点题,有用力过猛的嫌疑。主题浮于影音之上,清晰明了,有震撼力,但失了直击人心的穿透力。《战狼Ⅱ》一直在刷爱国这个主题,一直在强调中国人的身份与归属感。从超市老板到大使馆,从反政府头目到张翰手下的倒霉副手,中国人这个集体的荣誉感最终是由一个人抗起的,有点……

同样是是战争片,《天空之眼》指向剧情,《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指向人性,《战狼Ⅱ》则指向情怀,一部爱国主义情怀片,有泪点却不失笑点,庄重却不压抑,选材沉重且表现生动,《战狼Ⅱ》这部片子看了后悔一小时,不看后悔一年。至于“建国三部曲”,为了唐国强和陈坤我会去补一下的,先不做比较了。

 

 

偏离正题:

说一说荧幕背后的努力是否可以成为一部电影成为佳作的评判标准之一。

我觉得把这个标准放在里面的旁友简直是鸡汤灌多了。电影是荧幕前的辉煌灿烂,将幕后拉进去充数算什么?人活着就没有不累的好嘛?人生谁TM不是一场悲剧哦……幕后的努力如果可以为幕前添光加彩自然为人称道,但如果努力成为一个夸口的凭证不是很无趣吗?比如:我家谁谁谁都这样努力了,你们怎么能喷TA?我只想说……无话可说。评判是要基于客观事实,不能因为背后的汗水就夸张前台的成就。努力与用心是加分的点,不是因为努力与辛劳的输出,而是勤劳造就了评判基点的优质,却不与此等同。就像美学家与哲学家之间有着相互交接的一份,但你决不能因二者玄虚(?!)的特点将二者等同。[1]

最后卖一发安利,中国艺术顶好顶好的电影——《霸王别姬》

                中国顶好顶好的话剧——陈数靳东版《日出》

(话剧想卖的安利太多,下章慢慢写)

 

 

 

[1](我为什么举这样一个例子?明明更加费解。假意提升逼格……似乎哲学家是个大项,美学家包在这个大项里,但看很多地方分类将此二者并举,这里也假装是两类吧)

 

 

 

 

 

评论 ( 11 )
热度 ( 12 )

© 遥遥栉漓 | Powered by LOFTER